作者 / 周適偉 · 刊載 / 康達
 

自從今年5月19日週三起,新冠肺炎(COVID-19)疫情警戒提升到第三級,各醫療院所被要求醫療降載,以便空出醫療量能應對這一波來勢洶洶的病毒疫情。復健科特別被點名要求醫療降載,門診的痠痛病例數也因此爆跌,病患除非不得已或真的非常不舒服,基本上都會配合疫情管制,盡量不到復健科求診。

這段時間以來,人們無論是居家隔離、居家檢疫、或自主健康管理等等,再加上三級防疫警戒,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,及不必要的移動,活動範圍主動、被動地受到限縮,隨著疫情升溫,「坐式生活」似乎更不可避免,甚至被進一步強化。

坐式生活型態,暗藏文明病危機

(圖片來源 / Unsplash)

人類生活史上,從狩獵、游牧、再到農業社會,基本上,都是一種動態的生活樣貌,而「坐式生活」型態,被認為是造成現代許多文明病的罪魁禍首之一。「坐式生活」指的是幾乎沒有體能活動的生活型態,一個坐式生活的人,每天所從事的活動當中,例如社交聯誼、坐著閱讀、觀看電視、眼盯電腦或滑手機、玩遊戲機等等,大部分時間都是坐著。研究指出,坐式生活的人是罹患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大腸癌及骨質疏鬆症等的高風險族群,也是很多可預防的死亡因子之一。

從5月11日到6月2日死亡的200多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中,有91.5%是60歲以上者,長者比例偏高。65 歲以上的長者,原本就是最容易久坐不動的族群,也是最需要活動的人,疫情警戒卻令家人束手無策,長者無法出門,坐的時間更是自動延長, 肌肉更加無力萎縮,也加重心肺疾病及代謝惡化,加速老化。

坐式生活型態有一個常用的參考數值,就是「坐的時間」,2020年全球回顧的研究報告指出,47%的成年人,自訴每天坐的時間平均為4.7小時,真實的時間可能更高,估計達6.7小時;2015年國內調查發現,國人平均上班已坐超過6小時,下班後高達70%的人會再坐3小時,40%的人甚至4小時,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人上班坐完,回家又繼續坐,一天下來,超過6小時以上都是坐式生活;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定義,連續坐著6小時以上,便是久坐。

「螢幕時間」也是可參考的數值,現在的手機大多會提供每週每日的螢幕使用時間,自己可以每週每日做比較,提醒自己,過度的螢幕時間對健康會有負面影響。

宅在家防疫,久坐少動竟致痠痛上身

(圖片來源 / Unsplash)

復健科門診的痠痛病患,無論是頸肩或腰臀痠痛不舒服,問診時,醫師總要問出發病的原因,或找出致痛的危險因子,避免不當的姿勢或動作重複發生。近日發現多個個案求診,都表示「我都在家防疫,什麼都沒做啊!」意思是沒有揹提、也沒有搬抬重物,就是慢慢痛起來或是突然就痛起來,甚至某一個案直接告訴我:「我認為我的膝蓋痛是坐出來的。」

另一個案是左右頸肩不舒服10幾年,但這週特別痛,都影響到洗澡洗背的動作,我告訴他:「你的狀況在診斷上沒有太大問題,治療上也不算複雜,難的問題是,為什麼不舒服那麼久?又為什麼這週特別痛?」我再問他:「上週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或活動嗎?」他還是回答:「我什麼都沒做啊!」 追根究柢,原來這兩個個案都是疫情期間長期坐姿,錯誤生物力學影響所導致的疼痛。

有骨盆歪斜、大小臀的人,更容易「坐」出問題

顯見疫情之劇,也意外引發復健科一波的「傷痛疫情」,在病毒疫情肆虐之下,為了控制疫情,除了戴口罩、勤洗手之外,也要減少人的移動,減少移動更坐實了「坐式生活」的型態。在這段疫情警戒期間,觀察到很多頸肩臂或腰臀腿不舒服的病患,不是做出來的,而是「坐」出來的,特別是有骨盆歪斜或是大小臀的人。

(圖片來源 / 周適偉醫師提供)

骨盆歪斜或是不對稱骨盆在一般人群中並不少見,在接受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的323名研究參與者中,83%的人發現有骨盆左右不對稱。骨盆不對稱會影響到人的姿勢和動作,特別是在坐姿下的研究發現,骨盆不對稱或原發性脊柱側彎會導致姿勢不對稱、體重分布不均和肌肉張力失衡,而骨盆微小的解剖異常,就可能導致軀幹動作機制的改變,引發腰椎動作不對稱及腰痠背痛。

也因此,「坐式生活」影響所及,不僅僅是三高代謝、心血管等等問題,筋骨關節更是在坐站之間,承載到不當或是不對稱的力量,「坐」並非如你我想像的,是處於休息或是全然放鬆的狀態,更可能是肌骨關節的隱形殺手。病毒疫情,意外凸顯出復健科「坐式傷痛」的疫情,如果是坐式引起的頸肩腰背傷痛,應該先考慮結構性或功能性的骨盆不對稱,並提供解決方案,例如:加強核心訓練及改善座椅設計等等,作為不對稱骨盆的「對稱」解決方案。

(本文節錄自:康達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blog/4089